酿酒菌的保存方法

酿酒菌的保存方法

一、葡萄酒酿酒菌种的保藏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梦菲[1](2021)在《黄酒中降生物胺糖多孢菌的筛选及其胺氧化酶性质研究》文中认为生物胺普遍存在于黄酒等发酵食品中,适量的生物胺对人体有积极作用,但摄入高含量的生物胺会诱发人体产生头疼、恶心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研究发现放线菌,特别是糖多孢菌,为黄酒酿造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之一,且在生物胺降解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但目前关于糖多孢菌降解生物胺的相关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论文从黄酒发酵过程中筛选获得可降解生物胺的糖多孢菌,并通过异源表达其中的胺氧化酶研究了纯酶的酶学性质及对生物胺的降解能力,为利用糖多孢菌及其酶制剂控制黄酒等发酵食品的生物胺含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黄酒发酵过程中降解生物胺糖多孢菌的筛选。从不同来源的黄酒麦曲与发酵醪中共筛选获得4种,37株糖多孢菌。通过对糖多孢菌菌株的生物胺代谢能力分析,共筛得6株具有较强生物胺降解能力且产胺能力极弱的菌株,在生物胺培养基体系中,6株菌株的总生物降解率均大于50%。2.降胺糖多孢菌在黄酒发酵过程中降生物胺能力的评价。将糖多孢菌以纯种麦曲的形式接入至黄酒发酵中,实验组黄酒发酵正常,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黄酒国家标准,相较于传统发酵黄酒,实验组黄酒的总生物胺含量降低了2.47%~10.58%。5%乙醇、2 g·L-1乳酸、2 g·L-1乙酸已对糖多孢菌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因此本论文对2株不同菌种的具有较强生物胺降解能力的降胺糖多孢菌—披发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hirsuta)F1902和霍氏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hordei)F2002的生物胺降解酶进行进一步研究,为降解黄酒等发酵食品中的生物胺提供新的途径。3.披发糖多孢菌胺氧化酶的异源表达与酶学性质研究。成功克隆了来源于S.hirsuta F1902的含铜胺氧化酶(Copper amine oxidases,Cu AOs)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纯化后的重组酶Cu AOShir对苯乙胺、组胺和酪胺具有显着的氧化能力。诱导温度为25℃,IPTG浓度为0.2 mmol·L-1,诱导时间为16 h为最佳诱导条件。对纯酶酶学性质的研究表明,当底物分别为苯乙胺、组胺和酪胺时,Cu AOShir的最适反应p H分别为6.5、7.0和7.0,最适反应温度均为45℃;Km值分别为0.71、1.70和0.68 mmol·L-1;kcat/Km值分别为72.29、42.38和72.38 L·mmol-1·min-1。Cu AOShir对乙醇、乙酸、乳酸有一定的耐受能力,Cu AOShir对2种市售黄酒中的总生物胺降解率分别为30.25%和18.84%,对2种市售酱油中的总生物胺降解率分别为15.16%和18.26%。4.霍氏糖多孢菌胺氧化酶的异源表达与酶学性质研究。成功克隆了来源于S.hordei F2002的含铜胺氧化酶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纯化后的重组酶Cu AOShod可降解苯乙胺、组胺和酪胺。对纯酶酶学性质研究表明,底物相同时,Cu AOShod和Cu AOShir的最适反应p H、温度相同;相比于Cu AOShir,Cu AOShod对三种生物胺的亲和力更强,但催化效率较低;Cu AOShod对2种市售黄酒中的总生物胺降解率分别为21.28%和12.23%,对2种市售酱油中的总生物胺降解率分别为10.12%和14.90%。综上所述,本论文首次从黄酒发酵过程中筛选获得具有降解生物胺功能的糖多孢菌,同时,从S.hirsuta F1902和S.hordei F2002中分离纯化获得了2个含铜胺氧化酶,其对苯乙胺、组胺和酪胺具有显着的氧化能力,对黄酒等发酵食品中的生物胺也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为利用糖多孢菌控制黄酒等发酵食品中的生物胺含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冯文倩[2](2021)在《低产乙醇本土非酿酒酵母的选育》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葡萄的糖含量不断增高,进而导致葡萄酒酒度逐渐升高。葡萄酒中的乙醇对葡萄酒的平衡起着关键作用,但乙醇含量过高会影响葡萄酒的风味特征以及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如何有效降低葡萄酒中乙醇含量越来越受到关注,而选育具有降低乙醇能力的本土非酿酒酵母成为最简单和经济的方法。本研究采用模拟葡萄汁发酵评估了111株本土非酿酒酵母的产乙醇能力等发酵性能,筛选获得了乙醇产量和乙醇产率均低于对照菌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NX11424的菌株,并对其酿造学特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ARTP诱变育种技术,将低产乙醇且酿造特性优良的非酿酒酵母菌株进行诱变育种,以获得能快速启动发酵的低产乙醇的非酿酒酵母菌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获得了4株低产乙醇有孢汉逊酵母。对来自4个不同葡萄酒产区的111株本土非酿酒酵母进行分子分类鉴定,分属于8个酵母属和15个酵母种。利用模拟葡萄汁对这111株本土非酿酒酵母进行发酵,其中有74株非酿酒酵母的乙醇产量和乙醇产率均低于S.cerevisiae NX11424。综合分析菌株的理化指标,筛选获得4株乙醇产率较低且发酵速率较快的有孢汉逊酵母,包括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opuntiae)Ho A-1-3、Ho C-4-2和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Hu B-2-2、Hu C-3-2,它们的乙醇产率分别降低了26.03%、22.33%、23.77%和32.05%。(2)筛选获得2株低产乙醇且酿造特性良好的有孢汉逊酵母。将H.opuntiae Ho A-1-3、Ho C-4-2和H.uvarum Hu B-2-2、Hu C-3-2再次进行模拟葡萄汁发酵,验证了其降醇能力,Ho A-1-3、Ho C-4-2、Hu B-2-2和Hu C-3-2的乙醇产率分别降低23.87%、19.25%、10.74%和18.74%。4株有孢汉逊酵母均具有良好的的生长能力和低产泡特性,均不具有针对酿酒酵母的嗜杀活性,Ho C-4-2和Hu C-3-2不产H2S。在耐受性方面,它们均能耐受400 g/L糖、300 mg/L SO2、p H 2.8、10℃低温和40℃高温。Ho A-1-3和Ho C-4-2可以耐受6%(v/v)酒精度。最终得到2株低产乙醇且酿造特性优良的菌株H.opuntiae Ho C-4-2和H.uvarum Hu C-3-2。(3)利用ARTP技术诱变育种选育1株发酵速度较快且低产乙醇的有孢汉逊酵母。为了进一步提高H.opuntiae Ho C-4-2和H.uvarum Hu C-3-2的发酵速度,将其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共获得1063株诱变菌株。以菌体生长量(OD600nm)为初筛指标,初步筛选到发酵速率高于诱变出发菌株的8株酵母。将其进行模拟葡萄汁发酵,通过糖消耗和乙醇产量的测定来评价乙醇产率的变化,最终获得一株发酵速度快于出发菌株和乙醇产率降低10.26%的菌株Ho C32-2-72。

李丽[3](2021)在《益生菌抑制曲霉菌生长及产毒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炭黑曲霉、赭曲霉和黄曲霉等曲霉菌株污染多种食品和饲料等,其产生的赭曲霉毒素OTA和黄曲霉毒素AFB1具有致癌性、致畸性、致细胞突变,严重危害人和人畜健康和环境安全。从源头上抑制产OTA和AFB1真菌的生长是防止其污染食品和饲料的最有效措施,生物制剂因其安全、无毒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筛选能抑制产毒曲霉菌的拮抗微生物及解析其抑制曲霉菌株的生长和产毒机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疆、甘肃、宁夏、北京等主要葡萄产区分离筛选抑制产毒曲霉菌的益生菌,采用共培养、电镜、流式细胞等手段,从孢子萌发、细胞结构等方面解析拮抗微生物对曲霉菌的阐明抑制机制,通过转录组学和RT-qPCR技术在分子层面深入阐明拮抗微生物抑制产毒真菌生长和毒素产生的作用机制,并应用于水果和饲料中。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从葡萄皮上分离筛选到能显着抑制炭黑曲霉和赭曲霉生长的短乳杆菌8-2B,通过破坏曲霉菌丝体、细胞结构及下调OTA合成基因,抑制曲霉生长和OTA毒素产生。短乳杆菌能应用于葡萄上,防止葡萄炭黑曲霉和赭曲霉生长及OTA污染,防止葡萄腐烂,延长葡萄的保质期。2.转录组学和RT-qPCR分析表明,短乳杆菌8-2B分泌有机酸和其他抑菌物质上调赭曲霉MAPK应激反应,核糖体代谢途径、几丁质合成途径等,下调氨基酸合成和糖酵解途径,减少次级代谢产物NRPS、PKS等前体物质的生成,下调次级代谢和发育的全局调控因子laeA,抑制分生孢子发育调控因子brlA的转录,从而抑制赭曲霉的生长和OTA合成相关基因(otaA、otaD、otaE)的表达。3.筛选到抑制黄曲霉的拮抗酵母菌异常威克汉姆酵母No.13和美极梅奇酵母No.25,混合酵母(No.13和No.25比例为3:1)与黄曲霉共培养对黄曲霉生长和黄曲霉毒素AFB1的产生具有最佳抑制效果,并能应用于花生粕固态发酵,抑制黄曲霉及AFB1毒素污染,提高花生粕中粗蛋白和多肽的含量,提高花生粕中营养成分的利用。4.非酿酒酵母抑制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发酵液和挥发性气体中,No.25和No.13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苯基乙醇和乙酸,2-苯基乙基酯。破坏黄曲霉菌丝和孢子结构、下调黄曲霉毒素AFB1合成基因(aflA、aflC、aflD、aflK、aflO、aflR、aflS、aflF等17个基因)相对表达量,抑制黄曲霉生长和AFB1产生。

何荣荣,彭婧,孙悦[4](2021)在《接种发酵和自然发酵中酿酒酵母菌株多样性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两种发酵方式,对霞多丽葡萄发酵中酵母菌种多样性和酿酒酵母菌株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霞多丽葡萄为原料,分别进行自然发酵和接种不同酿酒酵母菌株(NXU17-26、UCD522和UCD2610)的发酵,利用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和Interdelta指纹图谱技术分别进行酵母菌的种间及种内水平的区分,通过聚类分析及多样性指数对不同发酵方式下酿酒酵母菌株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自然发酵的发酵曲线较平缓,接种发酵的发酵速度显着快于自然发酵。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将4个发酵中分离到的酵母菌鉴定为6属11种,自然发酵中分离的酵母有5属6种,均为非酿酒酵母(non-Saccharomyces);而接种发酵中的酵母多样性远低于自然发酵,均由酿酒酵母和两种非酿酒酵母组成。Interdelta指纹图谱分析表明,接种UCD2610的发酵中,发酵后UCD2610是优势菌株,其基因型占比为48.78%;接种NXU17-26和UCD522的发酵中,未发现与NXU17-26和UCD522相同的基因型。聚类分析表明,分离自接种UCD522发酵中的酿酒酵母菌株间的遗传差异性较小;而分离自NXU17-26和UCD2610发酵中的酿酒酵母菌株间遗传差异性较大。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接种UCD2610发酵中的优势菌株(UCD2610)在发酵过程中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接种UCD522发酵中分离的酿酒酵母具有更高的多样性,影响其菌株多样性的未知因素较多,且不同基因型酿酒酵母的集中度较高。【结论】发酵方式对霞多丽葡萄发酵中酵母菌种多样性、以及酿酒酵母菌株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显着,研究结果对葡萄酒发酵中的微生物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田甜甜[5](2020)在《青梅酒酿酒酵母的选育及耐酸机制解析》文中提出青梅(Prunus mume Sieb.Et Zucc)属于蔷薇科,主要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种植,其富含多种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以及花青素、萜烯和植物甾醇等功能成分。青梅酒是一种流行于亚洲地区的水果酒,目前仍以浸泡型为主。酿酒酵母对酒体风味物质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但因青梅果酸度高和缺少专用的耐酸酿酒酵母,导致发酵型青梅酒的发酵时间较长、风味不足以及典型性特征不突出等问题,限制了发酵型青梅酒的工业化生产。因此,获得具有耐酸性的青梅酒专用酿酒酵母是提升青梅酒品质的关键。本论文首先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技术、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HTS)和适应性实验室进化(adaptive laboratory evolution,ALE)对酿酒酵母进行选育,并对其发酵性能进行了验证;其次结合重测序和转录组学分析手段,寻找与酵母耐酸性密切相关的基因,进一步通过基因敲除的手段验证基因在酵母细胞膜耐酸性中的作用,探索影响酿酒酵母耐酸性的代谢调控机制;最后将获得的菌株应用于青梅酒发酵,并对发酵青梅酒品质进行调控。本论文为青梅酒发酵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初步筛选到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erevisiae)ET008为出发菌株,通过ARTP、HTS和ALE相结合的方法,定向筛选出适用于青梅酒发酵的酿酒酵母ET008-c54,经过连续7代培养,证实进化菌株ET008-c54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与出发菌株ET008相比,ET008-c54在p H 2.5条件下的存活率由9.4%增加至95.8%,提高了10.2倍,发酵时间由22 d缩短至12 d,减少了45.5%;同时,关键风味化合物的总含量由17.8 mg·L-1增加至27.0 mg·L-1,提高了51.9%,安息香醛的含量由1.8 mg·L-1增加至2.8 mg·L-1,提高了54.3%,解决了青梅酒发酵时间长、风味不足和典型性特征不突出的问题。另外,ET008-c54的形态特征、活性氧、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及对应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进一步证明其具有优良的发酵性能,可作为生产发酵型青梅酒的潜在菌株。(2)运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ET008和ET008-c54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共获得167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和639个插入缺失位点(insertion-deletion,Indel),对与耐酸性和关键风味物质有关的变异点进行分析挖掘。对ET008和ET008-c54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共鉴定出68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64个基因显着上调,324个基因显着下调。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录组学联合分析,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发现在高度上调的基因中,与细胞膜组分、铁离子稳态、类固醇的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ERG5、FRE1、IZH4、OPT2、INO1、GCN1、FET3、FIT2等)对酿酒酵母的耐酸性具有重要作用;与碳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合成等相关的基因(ARO7、ATF1、BAT1、EEB1、EHT1、OLE1等)参与了关键风味物质的合成。推测IZH4基因在ET008-c54细胞膜耐酸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优化和构建模式菌株提供更多的操作靶点。(3)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IZH4基因,验证了敲除菌株ET008-c54ΔIzh4(简称ΔIzh4)在p H 2.5环境下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从胞内微环境和细胞膜上进一步比较了ET008、ET008-c54和ΔIzh4在酸胁迫下的差异性,与ET008-c54相比,ΔIzh4的胞内p H(p Hi)和质膜H+-ATPase略有下降,说明IZH4对胞内p Hi和质膜H+-ATPase的影响不显着。ΔIzh4可以利用H+-ATPase消耗更多的ATP,排出胞内H+,从而维持酸胁迫下p Hi的动态平衡。在细胞膜水平上,ΔIzh4中不饱和脂肪酸和麦角固醇含量分别降低了38.8%和34.0%。此外,ΔIzh4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了10.8%,而其细胞膜流动性和细胞膜完整性分别降低了9.3%和46.5%。上述结果解释了ET008-c54良好耐酸性的原因,同时证明了IZH4基因是通过影响不饱和脂肪酸和麦角固醇合成等来调节细胞膜的完整性,进一步影响菌株的耐酸性。(4)以ET008-c54作为青梅酒发酵菌株,利用单因素实验和中心组合设计对青梅酒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如下:初始糖浓度为200 g·L-1,发酵温度为20℃,料液比为1:2.0,发酵12 d后,可获得酒液呈金黄色、具有典型青梅香气、酒体丰满浓郁、口感纯正的发酵青梅酒(以FT表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市售的发酵青梅酒和FT的呈味物质(有机酸、氨基酸、酚酸和糖)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不同发酵青梅酒中各物质浓度差异较大,并利用Do T值(dose-over-threshold)确定了发酵青梅酒的11种呈味物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比较FT与市售发酵型青梅酒风味物质含量的差异,证明FT中风味物质的含量和种类明显高于市售发酵型青梅酒,并利用香气活力值确定了发酵型青梅酒的13种呈香物质。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发酵型青梅酒的呈味物质和呈香物质对感官属性的贡献性,发现柠檬酸、琥珀酸、酒石酸、葡萄糖、果糖、蔗糖和单宁酸对青梅酒的呈味方面具有重要贡献,乙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异戊醇、里那醇和安息香醛对青梅酒的呈香方面具有重要贡献。200 L青梅酒放大规模试验结果表明,以ET008-c54发酵生产的发酵青梅酒的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均正常,呈味物质和呈香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与三角瓶发酵基本一致且显着高于其他市售发酵型青梅酒,符合GB2758-2012和QB/T 5476-2020果酒通用技术要求的规定。

苏宁,李双石,杨学威[6](2020)在《两株自筛酵母衰退性对葡萄酒发酵原酒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酵母菌株在正常的传代保藏会产生衰退现象,为研究衰退性是否对原酒品质产生影响,将两株昌黎自筛酵母的原代菌株与传代菌株分别进行发酵试验,试验原料与工艺条件相同。结果表明,原代与传代菌株发酵原酒在发酵能力和理化指标上相差不大,但感官品评有所差别。

杨婕[7](2020)在《基于耐热克鲁维酵母混菌发酵对提升冰酒感官品质的影响效应》文中研究说明冰葡萄酒含糖量高,需要一定的酸度来平衡甜腻感,且优质的冰葡萄酒还需要复杂、典型的香气来支撑其感官需求。酵母是葡萄酒酿造的关键菌种,一些优良非酿酒酵母对葡萄酒的质量风格有积极促进作用。耐热克鲁维酵母(Lachancea thermotolerans)代谢产生乳酸,能够增加酒体酸度和风味物质,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和中等酒精发酵能力;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耐受高渗透压,产生较高含量的甘油、较高浓度的萜烯类以及较低浓度的高级醇类物质,具有中等酒精发酵能力。为了提升冰酒的酸度和香气质量,本研究以3株L.thermotolerans(LT1、LT2、LT3)和3株T.delbrueckii(TD1、TD2、TD3)为供试菌株,分析其生长动态、耐受性及冰葡萄汁生境下的发酵特性,由此筛选出性状优良的L.thermotolerans菌株LT2和T.delbrueckii菌株TD2。以甘肃河西走廊产区贵人香冰葡萄汁为原料,探究LT2菌株分别与商业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TD2菌株顺序接种和以不同比例同时接种的混菌发酵模式对乳酸含量、主要发酵参数及主要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结合感官评价探讨L.thermotolerans参与下的混合接种发酵对贵人香冰葡萄酒质量风格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LT2菌株和TD2菌株在YPD液体培养基中均经历46 h的延滞期后很快进入对数生长期,且稳定期时间长,菌量水平较高,生长能力较好;在耐受性方面,LT2和TD2菌株均能耐受500 g/L的葡萄糖、15%(v/v)的乙醇、400 mg/L的SO2和较低温度(1020℃);LT2菌株在第6 d乳酸产生量最高,为2.195 g/L;LT2和TD2菌株单独发酵的乙醇体积分数能够达到12%(v/v),且TD2菌株酒精发酵能力略高于LT2菌株。2.LT2菌株与S.cerevisiae混菌发酵酒样比S.cerevisiae单独发酵酒样达到酒精度1011%(v/v)的时间延长了24 d,其总酸、甘油含量显着高于对照41.4%68.3%、0.931.26倍,挥发酸含量显着低于对照酒样50.0%66.0%。以不同比例同时接种的3个处理组中104:1酒样的乳酸含量比对照显着增加了8.4倍;香气组分中一些酯类、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综合评价得分高于其它比例同时接种处理。间隔6 d顺序接种酒样的乳酸含量比对照显着增加了23.52倍,显着高于104:1酒样;香气组分中顺序酒样的芳香醇、萜烯类和醛酮类等物质的含量显着的高于104:1酒样,感官评价整体得分略高于104:1酒样。3.LT2与TD2菌株混菌发酵酒样比TD2单独发酵酒样达到酒精度10-11%(v/v)的时间缩短了4 d,其总酸、甘油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13.1%44.8%、5.97%62.1%,挥发酸含量显着低于对照20.2%41.6%。以不同比例同时接种的3个处理组中102:1酒样的乳酸含量比对照显着增加了1.36倍;香气组分中乙酸酯、萜烯类和醛酮类物质种类和含量较高;综合评价得分高于其它比例同时接种处理。间隔6 d顺序接种酒样的乳酸含量与对照相比显着增加了2.03倍,显着高于102:1酒样;香气组分中高级醇类、萜烯类和醛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感官评价整体得分略高于102:1酒样。4.LT2菌株与S.cerevisiae混菌发酵和LT2与TD2菌株混菌发酵相比,其均能达到所需酒精度10-11%(v/v),增酸效果明显,感官评价整体得分也较高。但LT2与TD2菌株顺序接种的酒样中总酸和乳酸含量,高级醇类、萜烯类和醛酮类化合物含量与LT2菌株与S.cerevisiae顺序酒样相比均显着增加,感官评价中香气方面得分也较高,整体评价得分较高,花果香气浓郁,口感柔和、甜酸平衡。5.非酿酒酵母(L.thermotolerans和T.delbrueckii)的混菌发酵,可正常进行酒精发酵,不需借助酿酒酵母辅助,说明利用非酿酒酵母混合接种发酵较低酒度的葡萄酒具有一定潜力。

赵玲燕[8](2020)在《青梅果酒高效性能酵母筛选及其复合酵母发酵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的研究是以贵州荔波县的野生青梅为原料,发酵生产的青梅果酒为对象,青梅果酒的酿造除了优质的原料外,还需要优良的酵母菌种作为酿造基础。针对目前青梅酒在生产工艺上存在的问题,容易出现酒体果香欠佳、口感粗糙、酒体过酸、浑浊变色等问题,导致市场对青梅酒的反应偏冷淡,市面上常见的青梅酒多是浸泡青梅酒,这严重阻碍了青梅果酒开拓市场。为此,本论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酿造生产,以贵州省荔波县野生梅林的青梅果实和土壤、酱香型五轮次酒醅和成品曲以及当地市售的五种米曲作为分离源,筛选高效性能酵母;再以生产上发酵良好的青梅果酒发酵液为分离源,筛选出生产现场优良酵母;然后在原青梅果酒酿造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筛选出的高效性能酵母和生产现场优良酵母进行复配发酵,并对此复合酵母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在此优化生产工艺上指导企业产业化生产出一款香气浓郁、口感协调且适合荔波旅游发展的特色青梅果酒。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从荔波县野生梅林的青梅果实和土壤、第五轮酱香型酒醅和成品曲以及当地市售五种米曲中分离出400株酵母,通过五级筛选得到一株高效性能酵母J-1;从青梅果酒生产中发酵良好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00株酵母,通过三级筛选得到一株生产现场优良酵母QF-9。(2)对所选J-1菌株进行生长特性和耐受性进行研究,确定了J-1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和p H值;以及对乙醇、葡萄糖、二氧化硫、柠檬酸和温度的耐受能力。结果表明:J-1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最适生长p H值为5.5;J-1菌株对乙醇、葡萄糖、二氧化硫、柠檬酸和温度耐受性能最大值分别为12%vol、50%、500 mg·L-1、50 g·L-1、55℃。通过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J-1酵母菌为戴尔有孢圆酵母。(3)复合酵母发酵青梅果酒时,采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对其复合酵母进行发酵工艺研究,以总酸、残糖、酒精度和感官评分作为评价指标,结果得出该工艺最佳条件为:接种复配比为1:1、总接种量为5%、发酵温度为26℃、料水比为1:2。(4)采用HPLC、GC-MS对复合酵母最佳工艺下酿造的青梅果酒、原单菌(BV菌种)发酵的青梅果酒或青梅发酵液进行有机酸含量和风味物质评价。结果表明:在原BV菌株发酵酒的基础上,复合酵母青梅果酒在总酸和挥发酸上分别降低了5.3%、33.3%,其中苹果酸和柠檬酸总量降低了3.67%,感官评分为93分,比原BV酵母青梅果酒提高了11分;BV单菌株发酵酒检测出39种风味物质,而复合酵母发酵酒检测出44种风味物质,其中酯类和醇类比BV单菌株发酵酒分别提高了5.53%、17.36%,酸类和其他类分别降低了16.89%、54.43%。

白雪菲[9](2020)在《贺兰山东麓产区优良植物乳杆菌的筛选及其酿酒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酒产业所使用的苹果酸-乳酸发酵剂主要依赖进口,商业苹果酸-乳酸发酵剂的广泛使用,使得本土微生物资源受到威胁,也带来了葡萄酒的同质化等问题。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区域面积广大,风土差异明显,有较丰富的酿酒微生物资源。因此,加大本土酿酒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突出葡萄酒的“风土”特征,而且可以逐步筛选出适合当地环境的酿酒微生物,解决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东麓银川、红寺堡、青铜峡三个子产区的赤霞珠葡萄为原料进行自然苹果酸-乳酸发酵,并对发酵过程中的细菌进行分离,经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逆境耐受性等试验筛选优良菌株,并进行葡萄酒发酵试验。通过测定接种后,菌株生长情况、L-苹果酸含量及苹果酸-乳酸发酵(MLF)前后的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全面衡量其MLF性能,以期为宁夏贺兰山东麓本土苹果酸-乳酸细菌的收集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研究结果如下:1.从宁夏贺兰山东麓银川、红寺堡、青铜峡三个子产区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共分离出196株野生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种特异性鉴定和16S rRNA分析,共鉴定出47株植物乳杆菌,139株酒酒球菌,8株醋酸菌,1株肠膜明串珠菌和1株希氏乳杆菌。2.从47株野生植物乳杆菌中,筛选得到对乙醇、pH、SO2耐受性较好的优良菌株H18、H19、H21、Q7、Q18,它们在酒精度17%(v/v)、pH值3.3、总SO2浓度60mg/L的培养环境下能够保持活性。3.利用筛选的优良植物乳杆菌H18、H19、H21、Q7、Q18进行葡萄酒MLF试验,与商业菌株O.oeni1相比,菌株H18、H19、H21、Q7表现出良好的降酸能力,启动MLF28d后,葡萄酒中L-苹果酸降解到0.2 g/L,菌株Q18较其他菌株相比降酸能力较弱,发酵28 d L-苹果酸降到约0.49 g/L;MLF结束后,5株植物乳杆菌发酵酒样中柠檬酸和糖含量有所降低,挥发酸升高不显着。4.与商业菌株O.oeni1相比,本研究筛选的5株植物乳杆菌在MLF中均能增加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同时菌株H21、Q18均能增加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整体来看,菌株H21发酵酒样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与含量更丰富,其中苯乙醇、丁酸异戊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十一醛、苯甲醛和萜烯类物质的含量增加,赋予葡萄酒独特的花香、果香等香气特征,具有开发为商业发酵剂的潜能。

李婧[10](2020)在《冰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群落演潜规律及优良菌株的筛选》文中指出冰葡萄酒(Icewine)是葡萄酒家族中的极品,具有口感润滑、甜美醇厚、香气浓郁等特点。酿制冰葡萄酒的原料—冰葡萄,其生长对气候环境和纬度有严格要求,世界上仅有加拿大、德国、奥地利、中国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冰葡萄酒。目前,世界公认的酿造冰葡萄酒的主要栽培品种为威代尔葡萄。由于冰葡萄汁中较高可溶性固形物形成的高渗透压环境,一般酵母菌难以正常生长、繁殖和发酵。目前我国冰葡萄酒生产企业大都从国外进口冰葡萄酒酿造用酵母,未能在冰葡萄酒酿造中形成自有菌株的核心技术,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冰葡萄酒产业发展和产品品质提升。本研究以辽宁五女山米兰酒业有限公司(简称:五女山样品)和沈阳太阳谷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简称:太阳谷样品)两个产地的威代尔冰葡萄为实验材料,利用传统形态学鉴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冰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多样性,阐明酵母菌群落的演替规律。通过对酵母菌株的耐受性能、发酵性能及β-葡萄糖苷酶活力等研究,筛选优良酵母菌株,并进一步对其发酵特性进行研究。本研究挖掘和利用具有潜在功能的天然微生物资源,筛选性能优良的适应本地环境及生产条件的野生酵母菌株,可为我国的冰葡萄酒酿造用酵母国产化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为酿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冰葡萄酒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揭示了辽宁产威代尔冰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多样性及菌群动态变化。该方法利用WL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与5.8S rDNA-ITS区和26S rDNA D1/D2区测序相结合对酵母菌多样性进行了鉴定。(1)五女山样品共检出13个属: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假丝酵母属(Candida),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Curvibasidium(无中文名),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梅奇酵母属(Metschnikowia),红酵母属(Rhodotorula),掷孢酵母属(Sporobolomyces),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孢圆酵母属(Torulaspora),接合酵母属(Zygosaccharomyces)和Zygotorulaspora(无中文名)。(2)太阳谷样品共检出12个属:短梗霉属,假丝酵母属,隐球酵母属,线黑粉酵母属(Filobasidium),汉逊酵母属,毕赤酵母属(Pichia),红酵母属,酿酒酵母属,锁掷酵母属(Sporidiobolus),孢圆酵母属,接合酵母属和接合囊酵母属(Zygoascus)。(3)优势酵母菌群动态变化:①五女山样品,初期:以假丝酵母属、汉逊酵母属、梅奇酵母属、红酵母属占优势;中期:假丝酵母属、梅奇酵母属和酿酒酵母属占优势;后期:酿酒酵母属占优势;②太阳谷样品:初期:以假丝酵母属、隐球酵母属、线黑粉酵母属占优势;中期:以假丝酵母属、毕赤酵母属和酿酒酵母属占优势;后期:假丝酵母属和酿酒酵母属占优势。2、利用高通量测序(HTS)方法揭示了辽宁产威代尔冰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多样性及菌群动态变化。(1)五女山样品中真菌共检出68个属:葡萄酒酵母有假丝酵母属、梅奇酵母属、酿酒酵母属等12个属,及短梗霉属、Mrakiella和Mrakia等真菌。(2)太阳谷样品中真菌共检出36个属:葡萄酒酵母有假丝酵母属、隐球酵母属、酿酒酵母属等8个属,及短梗霉属、Alternaria、Davidiella等真菌。(3)优势酵母菌群动态变化:①五女山样品:初期:隐球酵母属和红酵母属占优势;中期:假丝酵母属、隐球酵母属和红酵母属占优势;后期:梅奇酵母属和酿酒酵母属占优势。②太阳谷样品:初期:隐球酵母属和线黑粉酵母属占优势;中期:假丝酵母属和酿酒酵母属占优势;后期:假丝酵母属和酿酒酵母属占优势。3、解明了冰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群落演替规律。酵母菌群落的演替与冰葡萄汁中糖的消耗及酒精的产生直接相关。在初期,耐高糖的非酿酒酵母占优势;中期,耐酒精能力差的非酿酒酵母逐渐消失,耐酒精能力强的酿酒酵母逐渐占优势;后期,耐酒精能力强的酿酒酵母及少数非酿酒酵母属种占优势。4、明确了分离得到的葡萄酒酵母假丝酵母属、梅奇酵母属、酿酒酵母属等7个属菌株对高糖浓度、酒精浓度、酸浓度及抑菌剂SO2的耐受能力。通过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株发酵性能研究,筛选得到了 1株发酵速度快、挥发酸产量低的S.cerevisiae菌株。同时,假丝酵母属、汉逊酵母属等6个属菌株的β-葡萄糖苷酶活力研究发现,假丝酵母属的1株Candida railenensis的β-葡萄糖苷酶活力最高。5、将筛选获得假丝酵母属的C.railenensis菌株与S.cerevisiae菌株进行混合发酵(MF2S2)、S.cerevisiae单菌株发酵(S2)制备冰葡萄酒。利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非靶向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对发酵结束后的冰葡萄酒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总共检出600种代谢物,其中MF2S2与S2两组之间差异代谢物共248种,又从中筛选出与冰葡萄酒香气有关的重要代谢物53种。两组冰葡萄酒的香气物质呈现出明显差异:苯甲醛、乙偶姻、β-大马士酮等13种物质在MF2S2冰葡萄酒中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在S2中的含量,而1-丁醇、乙酸乙酯等40种物质则正相反。利用PEN3型电子鼻及感官分析两组冰葡萄酒的香气,结果显示:MF2S2冰葡萄酒的香气物质比S2的更丰富;MF2S2比S2香气及口感更浓郁,主要表现在烘烤焦糖和干果果仁的香气,S2比MF2S2在热带水果的香气要浓郁。本研究筛选获得的C.railenensis和S.cerevisiae本地酵母菌株,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能和发酵性能,有望成为本地冰葡萄酒酿造用酵母菌株。

二、葡萄酒酿酒菌种的保藏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酒酿酒菌种的保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黄酒中降生物胺糖多孢菌的筛选及其胺氧化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发酵酒精饮料中生物胺的研究进展
        1.1.1 发酵酒精饮料中生物胺的种类及分布
        1.1.2 生物胺的调控途径
    1.2 微生物代谢生物胺的研究进展
        1.2.1 生物胺降解菌的筛选
        1.2.2 生物胺降解菌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
    1.3 酶法降解生物胺的研究进展
        1.3.1 胺氧化酶
        1.3.2 多铜氧化酶
        1.3.3 生物胺降解酶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
    1.4 发酵酒精饮料中糖多孢菌的研究进展
        1.4.1 发酵酒精饮料中糖多孢菌属的分布
        1.4.2 糖多孢菌属在黄酒发酵过程的作用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5.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主要材料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糖多孢菌的分离鉴定
        2.3.2 降生物胺糖多孢菌筛选
        2.3.3 纯种糖多孢菌麦曲的制作
        2.3.4 黄酒发酵实验
        2.3.5 胺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和重组菌株的构建
        2.3.6 胺氧化酶的诱导表达及分离纯化
        2.3.7 胺氧化酶酶活力测定方法
        2.3.8 胺氧化酶诱导条件优化方法
        2.3.9 胺氧化酶酶学性质研究方法
        2.3.10 重组胺氧化酶在黄酒和酱油中的应用
        2.3.11 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降生物胺糖多孢菌的筛选
        3.1.1 黄酒发酵过程中的糖多孢菌的分离鉴定
        3.1.2 糖多孢菌的生物胺代谢能力分析
        3.1.3 纯种糖多孢菌麦曲的品质评价
        3.1.4 添加糖多孢菌麦曲酿造黄酒的理化指标分析
        3.1.5 乙醇、乳酸和乙酸对糖多孢菌生长的影响
        3.1.6 小结
    3.2 披发糖多孢菌胺氧化酶的异源表达及性质研究
        3.2.1 S.hirsuta F1902 生物胺降解酶基因的虚拟筛选
        3.2.2 S.hirsuta F1902 胺氧化酶的异源表达及纯化
        3.2.3 诱导条件优化
        3.2.4 重组铜胺氧化酶CuAO~(Shir)的酶学性质研究
        3.2.5 重组铜胺氧化酶CuAO~(Shir)在黄酒和酱油中的应用
        3.2.6 小结
    3.3 霍氏糖多孢菌生物胺氧化酶的异源表达及性质研究
        3.3.1 S.hordei F2002 生物胺降解酶基因的虚拟预测
        3.3.2 S.hordei F2002 胺氧化酶的异源表达及纯化
        3.3.3 诱导条件优化
        3.3.4 重组铜胺氧化酶CuAO~(Shod)的酶学性质研究
        3.3.5 重组铜胺氧化酶CuAO~(Shod)在黄酒和酱油中的应用
        3.3.6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相关附表
附录2:相关基因序列
附录3: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低产乙醇本土非酿酒酵母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酒降醇的生产技术
        1.1.1 降低乙醇的栽培技术
        1.1.2 降低乙醇的物理技术
    1.2 非酿酒酵母在降低葡萄酒乙醇中的应用
        1.2.1 非酿酒酵母
        1.2.2 降低乙醇的非酿酒酵母筛选
        1.2.3 非酿酒酵母混合发酵降低乙醇
    1.3 酵母菌的诱变育种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本土非酿酒酵母的鉴定及低产乙醇酵母的筛选
    2.1 材料和仪器
        2.1.1 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非酿酒酵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2 低产乙醇非酿酒酵母的筛选
        2.2.3 数据处理与指标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非酿酒酵母的26S rDNA D1/D2 分子鉴定
        2.3.2 低产乙醇的非酿酒酵母筛选
    2.4 小结
第三章 低产乙醇有孢汉逊酵母的酿造学特性
    3.1 材料和仪器
        3.1.1 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试剂
        3.1.4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酵母培养
        3.2.2 低产乙醇有孢汉逊酵母的发酵验证
        3.2.3 低产乙醇有孢汉逊酵母的生理特征
        3.2.4 理化指标测定
        3.2.5 数据处理与指标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低产乙醇有孢汉逊酵母的发酵性能
        3.3.2 低产乙醇有孢汉逊酵母的生理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ARTP技术的低产乙醇有孢汉逊酵母诱变育种
    4.1 材料和仪器
        4.1.1 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试剂
        4.1.4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
        4.2.2 低产乙醇诱变菌株的筛选
        4.2.3 数据处理与指标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RTP诱变的致死率与存活率
        4.3.2 高生物量诱变菌株的孔板模拟发酵
        4.3.3 低产乙醇诱变菌株的模拟发酵验证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个人简历

(3)益生菌抑制曲霉菌生长及产毒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赭曲霉毒素OTA及合成途径
        1.1.1 赭曲霉毒素OTA
        1.1.2 赭曲霉毒素OTA合成途径
    1.2 炭黑曲霉及赭曲霉毒素OTA
        1.2.1 炭黑曲霉及毒素污染现状
        1.2.2 炭黑曲霉及毒素污染防控技术
    1.3 赭曲霉及赭曲霉毒素OTA
        1.3.1 赭曲霉及毒素污染
        1.3.2 赭曲霉及毒素污染防控技术
    1.4 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AFB_1
        1.4.1 黄曲霉及毒素污染
        1.4.2 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1.4.3 黄曲霉及毒素污染防控技术
    1.5 乳酸菌及其抑制霉菌生长和毒素合成机制
        1.5.1 乳酸菌抑制霉菌生长和毒素合成
        1.5.2 乳酸菌抑制葡萄霉菌生长和毒素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1.6 酵母
    1.7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短乳杆菌8-2B抑制炭黑曲霉生长和OTA产生机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微生物的分离
        2.2.2 评价对炭黑曲霉的抑制效果
        2.2.3 鉴定抑制炭黑曲霉的菌株
        2.2.4 短乳杆菌8-2B对炭黑曲霉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2.2.5 短乳杆菌8-2B对炭黑曲霉孢子萌发和芽管长度的影响
        2.2.6 短乳杆菌8-2B发酵上清液对炭黑曲霉生长的影响
        2.2.7 葡萄的拮抗实验
        2.2.8 短乳杆菌8-2B对炭黑曲霉的超微结构
        2.2.9 基因表达研究
    2.3 结果
        2.3.1 微生物的筛选及抑制炭黑曲霉效果评价
        2.3.2 菌株8-2B的鉴定
        2.3.3 短乳杆菌8-2B对炭黑曲霉的效果
        2.3.4 短乳杆菌8-2B对炭黑曲霉孢子萌发和芽管长度的影响
        2.3.5 短乳杆菌8-2B发酵无细胞上清液对炭黑曲霉生长的影响
        2.3.6 短乳杆菌8-2B在葡萄上对炭黑曲霉的抗性评价
        2.3.7 炭黑曲霉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2.3.8 短乳杆菌8-2B对炭黑曲霉OTA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形态学和转录组学分析短乳杆菌对赭曲霉的抑制机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化学品,培养基,短乳杆菌8-2B和赭曲霉AOFC-1
        3.2.2 短乳杆菌8-2B影响赭曲霉生长、OTA产生和孢子萌发
        3.2.3 短乳杆菌8-2B无细胞上清液的抗真菌活性
        3.2.4 短乳杆菌8-2B产生有机酸的测定和有机酸的抑菌活性
        3.2.5 短乳杆菌8-2B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
        3.2.6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
        3.2.7 短乳杆菌8-2B对赭曲霉膜通透性的影响
        3.2.8 短乳杆菌8-2B CFS对赭曲霉麦角甾醇生产的影响
        3.2.9 转录组分析短乳杆菌8-2B对赭曲霉生长和OTA合成相关基因
        3.2.10 RNA-seq数据的qRT-PCR验证
        3.2.11 Q Exactive Focus LC-MS/MS分析短乳杆菌8-2B可能的活性物质
        3.2.12 短乳杆菌8-2B在葡萄上的抑菌活性
    3.3 结果
        3.3.1 短乳杆菌8-2B对赭曲霉生长、OTA产生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3.3.2 短乳杆菌8-2B发酵无细胞上清液的抑菌活性
        3.3.3 短乳杆菌8-2B产生的有机酸和有机酸的抑菌活性
        3.3.4 短乳杆菌8-2B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
        3.3.5 短乳杆菌8-2B对赭曲霉的超微结构
        3.3.6 短乳杆菌8-2B CFS对赭曲霉膜通透性的影响
        3.3.7 短乳杆菌8-2B CFS对赭曲霉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3.3.8 转录组分析短乳杆菌8-2B对赭曲霉生长和OTA合成相关基因
        3.3.9 RNA-seq数据的qRT-PCR验证
        3.3.10 Q Exactive Focus LC-MS/MS分析短乳杆菌8-2B发酵液的活性物质
        3.3.11 短乳杆菌8-2B在葡萄上的抑菌活性
    3.4 讨论
    3.5 总结
第四章 混合酵母在花生粕固态发酵中抑制黄曲霉的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试剂和仪器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培养基、菌株
    4.3 实验方法
        4.3.1 拮抗菌株26SrDNA D1/D2区序列鉴定
        4.3.2 不同浓度的酵母对黄曲霉生物量的抑菌效果
        4.3.3 混合酵母在平板上对黄曲霉的抑制及产毒效果
        4.3.4 非酿酒酵母对黄曲霉孢子萌发、芽管长度的效果
        4.3.5 酵母上清与黄曲霉共培养对黄曲霉生物量的影响
        4.3.6 非酿酒酵母挥发性物质对黄曲霉生长和产毒影响
        4.3.7 SPEM-GC-MS分析非酿酒酵母挥发性物质特性
        4.3.8 透射电镜分析非酿酒酵母对黄曲霉超微结构的影响
        4.3.9 非酿酒酵母对黄曲霉AFB1毒素合成基因表达影响
        4.3.10 酵母混合发酵在花生粕中的应用
        4.3.11 酵母混合发酵对花生粕粗蛋白和多肽含量的影响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拮抗菌株26S rDNA D1/D2区序列鉴定
        4.4.2 不同浓度的酵母菌对黄曲霉生物量的抑菌效果
        4.4.3 混合酵母在平板上对黄曲霉的抑制及产毒效果
        4.4.4 混合酵母对黄曲霉孢子萌发、芽管长度的效果
        4.4.5 酵母上清与黄曲霉共培养对黄曲霉生物量的影响
        4.4.6 非酿酒酵母挥发性物质对黄曲霉生长和产毒影响
        4.4.7 SPEM-GC-MS分析非酿酒酵母挥发性物质特性
        4.4.8 透射电镜分析非酿酒酵母挥发性物质对黄曲霉超微结构的影响
        4.4.9 非酿酒酵母挥发性物质对黄曲霉AFB1毒素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4.4.10 酵母混合发酵在花生粕中抑制黄曲霉的应用
        4.4.11 酵母混合发酵对花生粕粗蛋白和多肽含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后期间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4)接种发酵和自然发酵中酿酒酵母菌株多样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1.1.1 葡萄材料:
        1.1.2 酿酒酵母:
        1.1.3 引物:
        1.1.4 试剂:
        1.1.5 仪器设备:
        1.1.6 培养基:
    1.2 葡萄汁发酵
    1.3 酵母菌分离
    1.4 DNA提取
    1.5 酵母菌26S r DNA D1/D2区的扩增[12]
    1.6 酿酒酵母的Interdelta指纹图谱分析[19]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和分析
    2.1 发酵曲线
    2.2 酵母菌种属动态变化
    2.3 酿酒酵母菌株基因型多样性分析
    2.4 酿酒酵母多样性指数
3 讨论
4 结论

(5)青梅酒酿酒酵母的选育及耐酸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青梅酒概述
        1.1.1 目前青梅酒酿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2 酿酒酵母在果酒发酵过程面临的环境胁迫
    1.2 酿酒酵母抵御酸胁迫的响应机制
        1.2.1 胞内pH的自我调控
        1.2.2 改变细胞膜组成
        1.2.3 代谢修饰
        1.2.4 大分子的保护与修复
    1.3 提高酿酒酵母耐酸特性的策略
        1.3.1 筛选具有耐酸表型特征菌株的方法
        1.3.2 生化工程策略提高酿酒酵母耐酸性
        1.3.3 代谢工程策略提高酿酒酵母耐酸性
    1.4 组学技术在解析微生物耐酸机制中的应用
    1.5 果酒酿造中风味物质的代谢特征及分析
        1.5.1 果酒风味品质的影响因素
        1.5.2 果酒中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青梅酒酿酒酵母的选育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株和原料
        2.2.2 主要试剂、仪器和培养基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青梅酒酿酒酵母的初步筛选
        2.3.2 ARTP筛选具有良好产香性能的突变株
        2.3.3 ALE进一步提高突变株的耐酸性
        2.3.4 酿酒酵母的发酵性能和风味物质分析
        2.3.5 酿酒酵母ET008-c54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2.3.6 酿酒酵母ET008-c54的表型特征及酶活性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重测序和转录组学解析酿酒酵母ET008-c54的耐酸机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和引物
        3.2.2 主要试剂、仪器和培养基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重测序分析酿酒酵母ET008和ET008-c54基因表达差异
        3.3.2 转录组分析酿酒酵母ET008和ET008-c54基因表达差异
        3.3.3 联合分析确定与耐酸性相关的主要差异表达基因
        3.3.4 联合分析确定与关键风味物质相关的主要差异表达基因
        3.3.5 差异表达基因的RT-qPCR验证
        3.3.6 发酵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ZH4对酿酒酵母ET008-c54细胞膜耐酸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质粒和引物
        4.2.2 主要试剂、仪器和培养基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ΔIzh4敲除菌株的构建与生长性能的考察
        4.3.2 酸胁迫对酿酒酵母胞内微环境的影响
        4.3.3 酸胁迫对酿酒酵母细胞膜的影响
        4.3.4 细胞膜水平上的酸胁迫响应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酿酒酵母ET008-c54对青梅酒酿造品质的调控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株和原料
        5.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青梅酒发酵工艺优化
        5.3.2 青梅酒中呈味物质的分析
        5.3.3 青梅酒中呈香物质的分析
        5.3.4 PLSR分析青梅酒中呈味物质和呈香物质对感官属性的贡献性
        5.3.5 青梅酒放大规模试验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Ⅱ:部分基因测序序列

(6)两株自筛酵母衰退性对葡萄酒发酵原酒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1.1.1 试验菌株
        1.1.2 葡萄原料
        1.1.3 辅料与试剂
        1.1.4 仪器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原代、传代酵母对照试验
        1.2.2 原酒酒样成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株自筛酵母原代、传代发酵能力对比
    2.2 两株自筛酵母原代、传代发酵原酒理化指标对比
        2.2.1 入罐理化指标对比(表1)
        2.2.2 发酵结束理化指标对比(表2)
    2.3 两株自筛酵母原代、传代发酵原酒感官品评
3 结论

(7)基于耐热克鲁维酵母混菌发酵对提升冰酒感官品质的影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文献综述
    1 冰葡萄酒概述
        1.1 冰葡萄酒定义
        1.2 冰葡萄酒在国内外的发展
    2 葡萄酒酵母概述
        2.1 酿酒酵母
        2.2 非酿酒酵母
    3 Lachancea thermotolerans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3.1 L.thermotolerans 对葡萄酒整体酸度的影响
        3.2 L.thermotolerans 对葡萄酒乙醇浓度的影响
        3.3 L.thermotolerans 对葡萄酒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的影响
        3.4 L.thermotolerans 对葡萄酒其他发酵参数的影响
    4 Torulaspora delbrueckii 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4.1 T.delbrueckii 对葡萄酒乙醇和乙酸浓度的影响
        4.2 T.delbrueckii 对葡萄酒中苹果酸的影响
        4.3 T.delbrueckii 对葡萄酒中甘油的影响
        4.4 T.delbrueckii 对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的影响
    5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图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菌种与培养基
    2.3 主要设备
    2.4 主要试剂
    2.5 菌株的生长与发酵特性
        2.5.1 菌株扩培和种子液制备
        2.5.2 菌株生长及耐受性试验
        2.5.2.1 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2.5.2.2 菌株耐受性测定
        2.5.3 菌株发酵特性试验
        2.5.3.1 纯种发酵试验
        2.5.3.2 发酵性能测定
    2.6 混菌发酵试验
        2.6.1 ‘贵人香’冰葡萄酒小容器酿造
        2.6.1.1 工艺流程图
        2.6.1.2 冰酒操作要点
        2.6.2 接种试验
        2.6.3 指标测定
        2.6.3.1 发酵动力学测定
        2.6.3.2 菌株细胞数量测定
        2.6.3.3 基本理化指标测定
        2.6.3.4 苹果酸、乳酸测定
        2.6.3.5 甘油含量测定
        2.6.3.6 挥发性化合物测定
        2.6.3.7 感官分析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株L.thermotolerans和三株T.delbrueckii的生长特性及发酵性能分析
        3.1.1 生长曲线测定
        3.1.2 菌株耐受性分析
        3.1.2.1 对高浓度葡萄糖的耐受性
        3.1.2.2 对SO_2的耐受性
        3.1.2.3 对乙醇的耐受性
        3.1.2.4 对较低温度的耐受性
        3.1.3 三株L.thermotolerans乳酸的测定
        3.1.4 冰酒生境下供试菌株发酵性能的测定
    3.2 L.thermotolerans与 S.cerevisiae混菌发酵对冰酒品质的影响
        3.2.1 发酵速率的测定
        3.2.2 不同接种条件下的发酵动态分析
        3.2.3 不同接种发酵过程中菌株生长趋势分析
        3.2.4 常规理化指标分析
        3.2.5 发酵过程中苹果酸降解及乳酸生成的动态趋势
        3.2.5.1 顺序发酵过程中苹果酸、乳酸含量的变化
        3.2.5.2 同时发酵过程中苹果酸、乳酸的动态分析
        3.2.6 不同接种模式下甘油含量分析
        3.2.7 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分析
        3.2.7.1 酯类物质
        3.2.7.2 醇类物质
        3.2.7.3 酸类物质
        3.2.7.4 萜烯类化合物
        3.2.7.5 醛酮及其他类化合物
        3.2.7.6 供试酒样挥发性香气的主成分分析
        3.2.8 感官分析
    3.3 L.thermotolerans与 T.delbrueckii混菌发酵对冰酒品质的影响
        3.3.1 发酵速率的测定
        3.3.2 不同接种条件下的发酵动态分析
        3.3.3 不同接种发酵过程中菌株生长趋势分析
        3.3.4 常规理化指标分析
        3.3.5 发酵过程中苹果酸降解及乳酸生成的动态趋势
        3.3.5.1 顺序发酵过程中苹果酸、乳酸含量的变化
        3.3.5.2 同时发酵过程中苹果酸、乳酸含量的变化
        3.3.6 不同接种模式下甘油含量分析
        3.3.7 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分析
        3.3.7.1 酯类物质
        3.3.7.2 醇类物质
        3.3.7.3 酸类物质
        3.3.7.4 萜烯类化合物
        3.3.7.5 醛酮及其他类化合物
        3.3.7.6 供试酒样挥发性香气的主成分分析
        3.3.8 感官分析
    3.4 两种不同混菌模式的发酵参数比较
        3.4.1 不同混菌模式的理化指标分析
        3.4.2 不同混菌模式的主要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的分析
        3.4.3 不同混菌模式的感官评价
4 讨论
    4.1 优良菌种的筛选
    4.2 混菌发酵过程中的菌体生长变化
    4.3 混菌发酵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4.3.1 顺序接种发酵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4.3.2 同时接种发酵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8)青梅果酒高效性能酵母筛选及其复合酵母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青梅概述
        1.1 青梅的生物学特征
        1.2 青梅的种类与分布
        1.3 青梅的营养成分
        1.4 青梅的营养价值
        1.5 青梅的发展现状
    2 荔波野生青梅概述
    3 青梅果酒的研究现状
        3.1 青梅果酒发酵菌种的研究
        3.2 青梅果酒生产工艺的研究
        3.2.1 青梅原料的选择
        3.2.2 青梅果酒发酵液的研究
        3.2.3 青梅果酒酵母发酵方式的研究
        3.3 青梅果酒其他方面的研究
    4 青梅果酒面临的问题
    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5.1 课题来源
        5.2 研究目的意义
        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青梅果酒复合酵母筛选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酵母菌分离源及菌种来源
        1.2 材料、试剂与仪器
        1.2.1 材料
        1.2.2 试剂
        1.2.3 仪器
        1.2.4 培养基的配制
        1.3 方法
        1.3.1 酵母分离源的采集和处理
        1.3.2 菌种的保藏和活化
        1.3.3 高效性能酵母筛选
        1.3.4 生产现场优良酵母筛选
        1.3.5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效性能酵母筛选
        2.1.1 酵母菌分离纯化
        2.1.2 酵母筛选
        2.2 生产现场优良酵母筛选
        2.2.1 酵母菌分离纯化
        2.2.2 菌株筛选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效性能酵母的生长特性及鉴定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来源
        1.2 材料、试剂与仪器
        1.2.1 材料
        1.2.2 试剂
        1.2.3 仪器
        1.2.4 培养基的配制
        1.3 方法
        1.3.1 菌株形态学观察
        1.3.2 J-1菌株的生长特性
        1.3.3 耐受性试验
        1.3.4 分子生物学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J-1的形态学观察
        2.2 菌株的生长曲线
        2.2.1 J-1菌株的生长曲线
        2.2.2 QF-9菌株生长曲线
        2.2.3 J-1菌株与QF-9菌株生长曲线对比
        2.3 生长条件的测定
        2.3.1 最适生长温度
        2.3.2 最适生长pH值
        2.4 耐受性试验
        2.4.1 菌株对乙醇的耐受性测试
        2.4.2 菌株对葡萄糖的耐受性测试
        2.4.3 菌株对SO2的耐受性测试
        2.4.4 菌株对柠檬酸的耐受性测试
        2.4.5 菌株对温度的耐受性测试
        2.5 菌株J-1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酵母的确定及其复合酵母发酵工艺优化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1.1 材料
        1.1.2 试验试剂
        1.1.3 试验仪器
        1.2 方法
        1.2.1 菌株的活化
        1.2.2 青梅发酵液的制备
        1.2.3 单因素试验
        1.2.4 正交试验
        1.2.5 青梅果酒品质分析
        1.2.6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接种方式的确定
        2.1.2 复合酵母接种时间的确定
        2.1.3 复合酵母复配比的确定
        2.1.4 复合酵母总接种量的确定
        2.1.5 复合酵母发酵温度的确定
        2.1.6 发酵液起始pH值的确定
        2.1.7 发酵液料水比的确定
        2.1.8 起始发酵糖度的确定
        2.1.9 复合酵母发酵时间的确定
        2.2 正交试验
        2.3 青梅果酒风味物质及品质分析
        2.3.1 理化指标分析
        2.3.2 HPLC法分析果酒有机酸
        2.3.2 GC-MS法分析果酒风味物质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9)贺兰山东麓产区优良植物乳杆菌的筛选及其酿酒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MLF简介
    1.2 MLF对葡萄酒质量的影响
        1.2.1 生物降酸作用
        1.2.2 增强细菌学稳定性
        1.2.3 增加葡萄酒的香气复杂性
        1.2.4 色泽品质改变
        1.2.5 乳酸菌病害
    1.3 影响苹果酸-乳酸发酵的因素
    1.4 苹果酸-乳酸发酵菌种
        1.4.1 酒球菌属
        1.4.2 乳杆菌属
        1.4.3 片球菌属
    1.5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乳酸菌鉴定方面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意义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贺兰山东麓产区苹果酸-乳酸细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赤霞珠葡萄酒自然MLF发酵
        2.2.2 菌株的分离纯化
        2.2.3 菌株的保藏
        2.2.4 菌株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苹果酸-乳酸细菌的的分离
        2.3.2 分离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2.3.3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分离植物乳杆菌逆境耐受性分析及优良菌株筛选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培养基
        3.1.4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菌种的准备
        3.2.2 植物乳杆菌耐受性试验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植物乳杆菌对乙醇的耐受性
        3.3.2 植物乳杆菌对SO_2的耐受性
        3.3.3 植物乳杆菌对pH的耐受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优良植物乳杆菌酿酒特性分析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培养基
        4.1.4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菌株的准备
        4.2.2 模拟葡萄酒MLF试验
        4.2.3 葡萄酒MLF试验
        4.2.4 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4.2.5 葡萄酒挥发性化合物分析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模拟葡萄酒中植物乳杆菌降酸速率分析
        4.3.2 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分析
        4.3.3 葡萄酒MLF过程中植物乳杆菌的菌密度变化
        4.3.4 MLF过程中植物乳杆菌的降酸速率
        4.3.5 优选植物乳杆菌MLF葡萄酒挥发性成分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冰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群落演潜规律及优良菌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论
    1.1 冰葡萄酒的概述
    1.2 国内外冰葡萄酒的研究进展及产业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冰葡萄酒的研究进展
        1.2.2 冰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1.3 葡萄酒酵母的种类及作用
    1.4 葡萄酒酵母的筛选及鉴定
        1.4.1 葡萄酒酵母的筛选
        1.4.2 葡萄酒酵母的鉴定
    1.5 葡萄酒酵母菌的多样性及其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1.5.1 不同来源葡萄酒酵母菌多样性
        1.5.2 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群的动态变化
        1.5.3 酵母菌的多样性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1.6 葡萄酒酵母与香气有关的酶及其作用
    1.7 葡萄酒酵母的代谢及代谢组学在葡萄酒研究中的应用
        1.7.1 葡萄酒酵母的代谢
        1.7.2 代谢组学
        1.7.3 代谢组学研究类型及手段
        1.7.4 代谢组学在葡萄酒研究中的应用
    1.8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8.1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8.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分析冰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群落演替规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2.2.4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5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离菌株初步分类
        2.3.2 分离菌株分子鉴定
        2.3.3 冰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群的动态变化
    2.4 本章小结
3 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冰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群落演替规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高通量测序基本数据
        3.3.2 冰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真菌多样性分析
        3.3.3 冰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群的动态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优良酵母菌株的筛选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4.2.4 实验仪器和设备
        4.2.5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酵母菌株的耐受性能
        4.3.2 酿酒酵母S. cerevisiae发酵性能
        4.3.3 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4.3.4 冰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株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5 利用HS-SPME-GC-TOFMS、电子鼻及感官分析方法研究冰葡萄酒代谢产物及香气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5.2.4 实验仪器和设备
        5.2.5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冰葡萄酒发酵过程中CO_2及乙醇产生量的变化
        5.3.2 冰葡萄酒发酵过程中S. cerevisiae和C. railenensis的动态变化
        5.3.3 利用HS-SPME-GC-TOFMS分析冰葡萄酒的代谢产物及香气
        5.3.4 利用电子鼻分析冰葡萄酒的香气
        5.3.5 冰葡萄酒的感官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S. cerevisiae单菌株冰葡萄酒发酵过程中CO_2的产生量
附录B 采样期间气温变化图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葡萄酒酿酒菌种的保藏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酒中降生物胺糖多孢菌的筛选及其胺氧化酶性质研究[D]. 孙梦菲. 江南大学, 2021(01)
  • [2]低产乙醇本土非酿酒酵母的选育[D]. 冯文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益生菌抑制曲霉菌生长及产毒机理[D]. 李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接种发酵和自然发酵中酿酒酵母菌株多样性比较[J]. 何荣荣,彭婧,孙悦. 微生物学报, 2021(05)
  • [5]青梅酒酿酒酵母的选育及耐酸机制解析[D]. 田甜甜. 江南大学, 2020(04)
  • [6]两株自筛酵母衰退性对葡萄酒发酵原酒品质的影响[J]. 苏宁,李双石,杨学威. 酿酒科技, 2020(09)
  • [7]基于耐热克鲁维酵母混菌发酵对提升冰酒感官品质的影响效应[D]. 杨婕.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8]青梅果酒高效性能酵母筛选及其复合酵母发酵工艺研究[D]. 赵玲燕. 贵州大学, 2020(04)
  • [9]贺兰山东麓产区优良植物乳杆菌的筛选及其酿酒特性的研究[D]. 白雪菲. 宁夏大学, 2020(03)
  • [10]冰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群落演潜规律及优良菌株的筛选[D]. 李婧.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酿酒菌的保存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